未來幾年,餐飲賺錢新思路

2025-11-03

今天的中國餐飲行業,正在發生一些深刻的結構性變化

從規模至上,到信任第一

這場關於預製菜的風波,或許是今年最受關注的一個話題。

9月初,羅永浩發佈微博,質疑西貝使用預製菜卻未告知消費者;隨後,西貝創始人賈國龍回應,“西貝沒有一道預製菜”,引爆全網討論;每個顧客,都在擔心吃到預製菜,每個店家,都在拼命證明自己不是預製菜。

為什麼一個始於“菜是不是現炒的”簡單問題,最後卻越吵越亂,成了一場關於信任的巨大危機?

很多人覺得,賈國龍在撒謊。他一邊說“西貝沒有預製菜”,一邊又用了非門店現做的半成品。但奇怪的是,他卻敢把後廚開放,讓你隨便看。

為什麼?因為,在很多行業人士看來,只有“塑膠包裝,微波爐複熱”的料理包,才叫預製菜。而中央廚房處理的牛腩、羊腿,屬於“預處理食材”,不算。但在大多數消費者看來,只要不是在餐廳後廚從頭到尾現做的,都算預製菜。

一方是“行業定義”,另一方是“大眾定義”。雙方的標準從一開始就不在一個頻道上,自然就“雞同鴨講”。

這不是關於“做沒做”的事實之爭,而是關於“叫什麼”的定義之爭。

對規模化的餐飲品牌,預製菜是安全和效率的更優解。

我們都有一個樸素的認知:一家小飯館,老闆每天早上去菜市場買新鮮蔬菜回來現炒,肯定比用工業化的半成品要安全。

在單體小店的模式下,這個認知,大概率是對的。但當一家餐廳,變成200家、500家全國連鎖時,情況就完全反過來了。

分散採購,意味著風險的指數級放大。而中央工廠的模式,恰恰是通過集中採購、標準化處理、全程冷鏈,把食品安全的風險,降到了最低。

既然兩邊聊不到一起,那透明化就是最後的解決方案。

當“行業定義”和“大眾定義”的衝突已經不可調和,當“工業化效率”和“後廚安全”的邏輯又如此反常識,再爭論下去,已經沒有意義。最終的解決方案,只能是:把選擇權,還給消費者。

複盤完整場風波,無論背後的原因有多複雜,都能很明顯地感覺到:

雖然預製菜,確實帶來了更大的規模,更高的效率。但是,大家對這套“看不見”體系的信任,真的已經到極限了。

未來餐飲的出路,不是放棄規模,而是告別規模崇拜,尋找規模、效率和體驗的平衡。在追求規模和效率的同時,重建信任。這就是2025年,中國餐飲行業正在發生的第一個深刻變化:

經營的重心,正在從B端的“規模至上”,徹底轉向C端的“信任第一”。

從狂熱燒錢,到必須理性“外賣大戰”,是今年中國餐飲的一個關鍵字。

2月,京東攜百億補貼、30分鐘送達口號,高調入局;4月,阿裏升級“閃購”迎戰,打通即時零售+外賣場景;5月,美團迅速反擊,要“用效率贏回價格戰”;6月,平臺補貼常態化:紅包、免配送、0元購成為標配。在這種刺激下,單量屢創新高。7月,日均不到1億單量的外賣市場,一度在單日沖到2億單。

但熱鬧的同時,一個奇怪的現象出現了。所有人都在說,我幹了多少單,但幾乎沒人提,我賺了多少錢。

根據數據,阿裏三季度的外賣業務虧損,預估350億元到400億元;京東第二季度,包含外賣在內的新業務,虧損達147.7億元。

一個人人搶著幹的生意,大部分人卻似乎都在虧錢。

外賣,是一場“四方利益”的艱難平衡。

大部分生意,只有買賣兩方。但外賣不一樣,它至少有四方,消費者、商家、騎手、平臺。可是,讓四方滿意,並不簡單。

外賣究竟該比堂食更貴,還是更便宜?

消費者說,應該更便宜。因為我一沒占座位,二也不用你的服務員。商家說,那好像是該貴。因為,我要拿專門的飯盒給你打包。騎手說,便宜、貴無所謂,把我的配送費給我就行。當立場超越商業,情緒就會蓋過理智。

外賣的核心,是用演算法,做好複雜度的管理。

外賣,最需要“具體情況具體分析”。美團的調度系統,每小時需要執行約29億次路徑規劃演算法。這對管理複雜度的能力,是巨大的考驗。

外賣,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“流量+補貼”遊戲。它背後是複雜的履約網路、是精密的演算法調度、是無數商家和騎手的生計平衡。光靠“體力”去扛,是扛不住的。

而補貼大戰的玩法,其實是無視了這一點,試圖用“體力”解決“腦力”問題的表現。整個行業在經歷了一場高燒之後的冷靜反思,也是行業正在發生的第二個深刻變化:

經營的方向,正在從不計成本的“狂熱”,回歸到尊重常識的“理性”從盲目內卷,到精耕細作

其實,通過這兩件事,你應該也會有一個很明顯的感覺:過去那套靠體力、靠燒錢的舊打法,好像開始失靈了。

一方面,市場越來越卷了,另一方面,消費者也越來越聰明了。這時候,再靠拼速度、拼規模,就只能在一個很低的水準互相傷害。

所以,我們的打法,必須要有所變化。要實現這一點,靠加班熬夜行不通的,必須要靠結構性的成本優勢。

從根上開始,重新設計自己的盈利模型。

衛星店,就是開在主店周邊社區裏的,像衛星一樣的店。這種衛星店,人少租金低、只做外賣。根據美團數據,這種店型的坪效,比普通店能高出56%,回本週期也能縮短55%。

共用店,不是指幾個人合租一個門面,而一間店,做好幾個生意。比如,廚房生產速食便當,晚上做燒烤夜宵;前廳白天是速食廳,晚上是小酒館。一份租金,能做好幾個時段、不同場景的生意。

真正的低成本,不是摳出來的,而是從生意模型裏設計出來的。

用心維護線上平臺的商家主頁,而不是把它當作一個賣團購券的地方。

因為,你精心上傳的每張照片,認真回復的每條評價,都會像利息一樣,持續不斷地為你帶來新顧客。這些點評、照片,就是你線上門店最重要的裝修和資產。

這些新打法的背後,其實都說明,大家不再像過去那樣,只盯著擴張和流量這些外部指標了。而是開始向內看,看自己的效率,看自己的顧客。

中國的餐飲行業,正在經歷一次深刻的結構性變化。而變化的核心,可能是:經營重心從B端,到C端的不可逆遷移。

過去,很多人的經營邏輯,始於B端。如何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率?如何擴大規模?他們關心的,是供應鏈的損耗率,是門店的翻臺率。

而今天,所有邏輯的起點,都必須回到C端、回到顧客。你的起點必須是:他真實的期待是什麼?我如何才能贏得他的信任?

當顧客的意願變了,你的經營邏輯,就必須跟著變。當顧客不再只為“低價”狂熱,你就必須提供真正的“理性價值”。

純粹的B端效率思維,已經無法贏得C端的信任。純粹的低價競爭,只會留下被稀釋的利潤,和需要漫長時間才能修復的價格體系。於是,為了更好地幫助商家做好長效經營,他們也強調了自己的3項核心工作:幫商家把人引進來,把餐送出去,把效率提起來。

所有非理性的狂熱,終將敗給最底層的商業邏輯。


返回列表

立即體驗,探索無限可能!

立即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