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运营管理那些事儿

2025-06-05

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:公司每周的例会,每天的工作汇报,一项新任务下发前,先开讨论会,填表格,再开同步追溯流程;本质是什么?是管理者害怕出错,于是用汇报“兜底”;不停用开会形式“确认”。表面上是规范行为,实际是削弱判断力。这种“用开会替代判断”的管理,是最耗能的。

在一些公司,最常出现的词是:先汇报下进度、进度条到哪里了、需要再确认下、会议讨论下等。听起来很稳妥,实际上项目就这样被“多层汇报”耗死了。

这背后的问题,不是流程汇报设计本身,而是管理者将“管理”当成“防风险的工具”,而不是“驱动组织的手段”。于是,员工做得越来越谨慎、说得越来越保守,项目被一轮轮“讨论”搁置,组织变成了一个巨大的“审批机器”,而不是一个“推进引擎”。真正的内耗,从来不是下属不努力,而是层层管理把本来该干的事,变成了“谁也不敢干”的事。

专业的人被困死在“汇报流程泥潭”里,组织越来越“管头不管脚”一家科技公司,项目负责人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填报表、写汇报文档。他调侃自己:“我已经不是项目负责人了,我是一个汇报人。”

这是很多组织正在经历的管理错位:明明是高价值岗位,却被过度的报表消磨掉了专业精力;而真正应该统筹管理、判断优先级的人,却沉迷于形式检查、资料归档这些“安心感动作”。

结果就是:专业不被信任,管理不懂业务,层层都在“看数据”“查流程”,但没人真正盯交付、改路径、推结果。

过度管理最大的问题,是让专业失效,让判断让位,让推进被耽误。一个管理尺度失衡的组织,最容易演化成:大家都很勤奋,组织却没有突破。

怎么摆脱“过度管理”的陷阱?答案不是“别管”,而是“管得刚好”。下面是四个方向,帮你给管理“做减法”“做哲学”“做科学”“做制度重构”。

过度管理的背后,本质上是组织“不相信人”。所以才会用流程替代判断,用审批代替信任。

要打破这一点,管理者需要一个哲学转变:默认员工具备责任感和判断力,而不是默认他们要被“圈起来”。

这个转变也许无法立刻改变一切,但可以从信任开始。

哪些事你一定要拍板?哪些事你授权别人决策?哪些事要及时跟进?哪些事可以容错?科学管理,从来不是“无所不控”,而是“有边有框”。

有人说,管理是一面面墙,用来挡风险、控流程、管行为。但真正的好管理,应该像水一样,润物细无声,滋养、渗透、流动,而不是封闭、围困、限制。

“过度管理”不是管理太多,而是把原本该赋能的动作,变成了“控制式动作”;是把本来可以自驱的团队,变成了等待指令的执行者。

公司最大的内耗,往往不是外部竞争太激烈,而是内部本可以跑得更快的人,被慢流程、重审批、低信任所消耗。

你不是管得不够,而是该少管一点,精准一点。让我们一起,练就“有尺度的管理”、打造“高信任的系统”,减少管理动作,提升组织动能。


返回列表

立即体验,探索无限可能!

立即体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