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样“整活”,机器人的舞台有多大?

2025-07-29

“生剥鹌鹑蛋,破壳不破膜。”

7月26日,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。走进展览现场,仿佛走进全球AI领域的“奥运会”。一台台机器人比才艺、拼技能,无论表演夹豆腐还是演绎剥生鹌鹑蛋等,都让人大开眼界。“智能时代,同球共济。”据统计,本届大会不仅汇聚包括12位图灵奖及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全球1200余位顶尖嘉宾,还集中展示3000余项前沿展品及100余款“全球首发”“中国首秀”新品。其中,一台台具身机器人的惊艳亮相,备受关注。

7月29日,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“智享未来——保姆机器人大会”也将开启,集中展示科技创新成果与行业应用场景。

连日来,“看机器人如何改变未来生活”成为热门话题,带给人们美好的想象空间。机器人迭代发展,正不断紧扣时代脉搏,呼应人类需求。一个体现是,机器人不仅仅具有观赏价值,更具有实用功能。其应用场景正从工业向全域服务扩展。

从工业生产到家庭服务,从医疗护理到教育培训,机器人正以惊人的实用性和智能化程度,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。

“赛博养老” 科技赋能银发生活

以养老机器人为例,从扮演广场舞搭子,到充当乒乓球陪练,从叠衣拖地、洗碗擦桌子,到搀扶行动不便的老年人,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态等,养老机器人派上用场的机会越来越多,大显身手的场景越来越丰富。

今年2月,由我国牵头制定的世界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。该标准聚焦互联家庭环境下老年人在日常生活、健康护理等各个方面。在家务、娱乐、家居管理、照护,以及外出和助行上都分别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。

截至2024年末,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031万人,占总人口的22.0%;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023万人,占总人口的15.6%。

据预计,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,其中包括4.26亿80岁以上的老年人。在这种背景下,让老年人过上更有尊严的晚年生活,既需要健全制度保障,也需要加大科技赋能。

不久前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民政部联合印发通知,部署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,试点期为2025年至2027年。其中明确提出,分阶段实施一批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攻关和应用试点项目,“加快推动机器人赋能智慧养老服务和银发经济发展”。

随着人工智能飞速发展,机器人广泛应用,智慧养老变得常见。“科技+人文”的发展模式,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质量。 

花样“整活” 机器人应用范围广

在生活赛道上,机器人同样有“绝活”。最近,总台报道了一个案例,一台机器人在AI技术“加持”下,不仅学会咖啡师拉花的手法,还通过高精度控制,灵活玩转各种精细拉花。

从自动规划路线打扫地面,到穿梭于餐桌间配送食品,再到陪聊,提供情感支持,机器人在生活领域不断拓展边界。

机器人的发展,不仅催生新业态。在教育领域,机器人不仅涉足编程教育、日常教学、特殊教育等多种应用场景,还助力教育行业从“传统办公”迈向“数智协作”。

在医疗领域,国家卫健委已提出,应用人工智能、手术机器人、互联网医疗等新技术,满足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。

目前,各地积极开展机器人应用的医疗场景。比如,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应用越发常见。有医生形象地说,做普通腹腔镜手术,如同人手握持筷子,用筷子夹着一根针去做手术;而使用机器人进行手术,则如同人手直接拿着针做手术,不用再借助筷子,操作体验更灵巧。

总而言之,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日益增多。从生产生活到应急安全,从医疗康养到教育教学,从智能巡检到监管执法,再到文旅消费等,全国多地都在探索实践机器人的广泛应用。

集聚优势资源 机器人未来可期
机器人产业迅速发展、应用场景快速拓展,与国家制度安排息息相关。《“十四五”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》明确提出,“服务机器人、特种机器人在仓储物流、教育娱乐、清洁服务、安防巡检、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”。规划还提出明确要求:“面向制造业、采矿业、建筑业、农业等行业,以及家庭服务、公共服务、医疗健康、养老助残、特殊环境作业等领域需求,集聚优势资源,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、服务机器人、特种机器人重点产品的研制及应用。”

机器人被誉为“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”,其研发、制造、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。

今天的中国,科技创新动能奔涌,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。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,正迎来爆发式发展。

统计显示,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,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在全球占比已超50%。可以确定,随着技术日新月异,体系日益完备,人形机器人将实现更大突破,带来更多惊喜。

赋能千行百业,走进千家万户,当科技与人文和谐共生,当效率与关怀相得益彰,机器人将更好塑造人们的美好生活。


返回列表

立即体验,探索无限可能!

立即体验